
- 帖子
- 119
- 積分
- 772
|
本帖最後由 cocow3100 於 2015-8-18 03:57 編輯
個人認為,最準確的評論就是讀者
故事好看就會大賣,難看就是滯銷
當初哈利波特作者也是找了幾十家的出版社 ...
andy 發表於 2015-8-18 00:53 
這篇回覆頗多有趣或可以補足的部份,所以特此詳細引用來一一表見。
假如作者認為回文好像太過針對性,請見諒。
本人正經的回應一向無意冒犯任何人。
個人認為,最準確的評論就是讀者
故事好看就會大賣,難看就是滯銷
當初哈利波特作者也是找了幾十家的出版社,最後才有人願意出版
所以編輯也不能準確的看出一個作品的好壞
只是讀者沒辦法條列式的分析故事內的優缺點
小說作品本身作為商品就有商品的特性。
一本作品能夠大賣除了本身是否好看外為一大因素外,還有知名度、宣傳性等等。
也有可能因為某種炒作或意外而增加曝光率而廣受注目,或是作者本身就已經有足夠的號召力,
或本身曾經有過良作而造就了穩定的讀者群,後來水準每況愈下但還是因為讀者群仍有很多已大賣。
當然,這也和本土消費力和閱讀風氣等因素有關。而水準下降會買帳的讀者也自然會減少。(但是還是大賣......)
一本作品會否大賣除了本身趣味性的因素之外,還有很多編輯和作者未必能控制的運氣因素。
假如最準確的評論就是讀者,故事好看就會大賣,難看就是滯銷。
那麼劣評如潮的國王遊戲,或是台灣常常被罵被批那幾位知名作家,為什麼能夠銷量夠好,以作家的身份維持生計?
這時候要搞清楚,所謂的大多數讀者是不是為對閱讀有高質要求一類,還是不過因為風氣、知名等其他因素,對閱讀並非有強烈要求的一類?
只不過有件事可以肯定的是,作者當然是交出自認為最好的作品,編輯選的當然是經過多方面考量認為最好的作品,這是必然的。
但是現實是,因為好看而大賣的有,並非因為好看而大賣的還是有。
故事好看就會大賣,難看就是滯銷
而且,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是:大賣就是好看,滯銷就是難看。
但......現實上真的是這樣嗎?
再來拿作品上網評論,老實說個人覺得意義不大(風險也大)
有句成語叫:文人相輕
並不是說寫小說的人都會互相歧視
而是說每個人看了幾本編劇書之後,都會有自己寫作的看法
那誰的看法才是最正確的? (以出版後作品會大賣)
以版上最近的例子
一個作品被狂批評的人,也到別人的帖子評論作品
也就是說,你根本無法分辨網路上幫你評論的人他的水準為何
先說文人相輕。
若要更為準確來說文人相輕的一句話,是因為不論寫作閱讀,每個人都自有一種獨立看法,世上不存在真正絕對中立的人。
好比韓愈以怪奇為美,白居易以通俗為美,兩者的審美情趣並不同,如果讓兩人對同一作品進行評價,大概意見也很難相同吧?
這就跟跑步游水不同,快不快是一個客觀、清晰的事實。
所以有「文人相輕,武人相重。文無第一,武無第二。」的古句。
文類作品本身就因為有個人的審美情趣、個人喜好而出現有所偏差的兩極評價。
但並不代表一部作品綜觀只有主觀部份而全無客觀部份。只要讀者數目一多,客觀部份依然能夠放大而可見。
另外上網評論意義不大,這一句是在說來自網上的評論全都沒意義?還是說網上難以找到比較好的評文者而意義不大?
相信閣下意指應該為後者。
的確,網上評論除了難以判斷評者的能力之外,亦未必能準確得知,這位評者的評論是建基主觀意識上是否較大,並過度放大主觀不悅而下的劣評。
但是就像評論電影很常見的一句話:評論電影的資格是不是一定要評者懂得拍電影?拍過電影?
我想不是。
相信每個電影導演拍電影都是建基於大部份觀眾為正常的普通人,而非每一個觀眾都是專業的影評人。
我想寫作如是。
身為作者,因為是最熟悉自己筆下故事的人,所以絕對不可能是完全空白的狀態下評審自己的故事。除非你能選擇性失億。
因此,每一個新的讀者都可能是一個寶貴的意見來源。而讀者,必然是完全空白的狀態下閱讀作品。
透過評論,就能了解完全空白狀態的讀者閱讀會有什麼反應和感受,從而評斷和估算自己作品的好壞。
不過想當然是,並非每一個評論每一個意見作者都要照單全收。這時候就考驗作者的分析力和判斷力,能否在各種意見中接受正確,有所得著。
至於為什麼要扔上網上,基本只是因為方便和快捷,不失一個途徑罷了。
看看親友團,讀一頁半頁就不讀的大有人在......
至於市面上的編輯書
頂多就能教你不要寫出太離譜的故事,但沒辦法教人寫出暢銷的故事
讀者要的是好看的故事,而不是什麼都符合寫作教條的故事
當然,若編輯太過注重所謂的故事規範,選出來的就是這種中規中矩但不吸引人的作品出來
問題是,絕大部份的好書都是遵從那些可惡的寫作教條、寫作規則的故事。
而極大多數總是想破舊立新,忽略讀者感受(也就是基本功)的作品,基本都因為無法促使讀者分泌多巴胺,挑起那份好奇、急切想翻下一頁的渴望,而沈睡於各種黑暗的角落。
這個邏輯關係在於這裡。
頂多就能教你不要寫出太離譜的故事,但沒辦法教人寫出暢銷的故事
讀者要的是好看的故事,而不是什麼都符合寫作教條的故事
的確,沒有人保証看完那些書就一定會寫出暢銷的作品。
但是這兩句話要完全正確的前提是,暢銷而好看的作品都不會是符合寫作教條的故事。
現實是,讀者要的只是好看有趣的故事,誰管你是不是符合寫作教條?誰理你怎樣寫?
你完全符合寫作教條寫得好看,讀者會買單收下。
完全不符合寫作教條,但是同樣寫得好看,讀者一樣照單全收。
工具書其實在教讓作品更好看的其中一種方法之餘,我認為更強調的是讓作品『能看』。
就好比下廚,在評價好吃不好吃前首先一定要能吃。
假如你希望甜的卻下了鹽,想要鹹的卻下了糖,那有可能成為頂級的廚師嗎?基本已摔在起跑線。
今天客人吃了一塊根本不熟的豬肉,要怪罪的到底是廚師下廚的問題,還是怪客人的口味有問題?
我想不必多說。
這邊真‧的無意針對任何人,但是從我的經歷和記億來看,大部份在談論好看不好看之前,是已經連能看不能看都成問題了。
因此我覺得在此有需要強調的是,工具書的用途只是在於一個學習、參考、吸收的其中一個途經。
即便今天你完全不看工具書,他日經過自身各方面的實踐和吸收,內裡的理論和觀念同樣可以學習和掌握到。
但是,今天有一個前人以自身的經驗來分享他的理論和觀念,儘管裡面你將來可以經過長時間磨練而學到,但今天你一看就可以學到大半了。
兩者當中的差距在於這裡,那就是時間的差別。
有云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。」意思是說只懂完全相信書本而不懂因應情況改進、思考,還不如沒有書更好。
這叫學而不思則罔。
但今天若然只懂盲衝亂撞,則是思而不學則殆。
要學習顧然並非只有閱讀工具書這個途徑,但是工具書卻是學習的途徑裡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。
我想說的是這個。
不管在那個領域,學習與實踐並重都是進步的最佳方法。共勉之。 |
|